张 眉,陈国海,晏培华,周龙海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3.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云浮 527499)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距离2035 年的基本现代化目标以及2050 年全面现代化目标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1]。为扎实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三农”问题总抓手。而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迁出,乡村人才振兴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是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亟待突破的关键缺口。
***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交流会明确指出,为完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要任务,必须深刻认识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充分构建梯度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科技现代化提供坚固支撑。事实上,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总体偏低,重实用、传统而轻专业、创新的倾向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的严重掣肘[2],因此,如何有效遴选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大问题。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越来越表现出跨学科跨专业、产学研结合、科技与产业结合等趋势,农业教育的基础不仅要相关从业者解决纯技术问题,而且要解决与“三农”有关的市场和社会问题[3],尤其在智慧农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农业技术,更需要将传统农业技术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才能促进农业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对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时代性胜任素质要求。只有充分坚持以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为基础,过滤筛选出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匹配的农业科技人才必备要素,甄别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并加以精心栽培,才能有效激发人才内在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充沛的人才动能。为此,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提炼和归纳访谈材料中的核心概念与内在逻辑,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各项胜任力进行整合与关系凝练,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系统模型,以期为农业科技人才有效遴选和培育工作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1 “胜任力”的概念和维度划分
20 世纪70 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cClelland[4]首次提出“胜任力”(competence)这一影响深远的学术概念,认为员工要想在工作中取得优秀的业绩,并不取决于其学习能力和智商,而是更加强调人际沟通、主动性、团队协作、自我发展等胜任力的培养。Spencer 等[5]认为,胜任力不仅体现在员工的工作上,组织、文化也是胜任力的适用范畴,只要某些潜在的特征能够成为区分表现优异者和表现普通者的重要依据,那么这些特征便可视为胜任特征,主要包括自我形象、动机、特质、价值观、行为技能等可以被计数或科学测量的个体特征;
Boyatizis[6]进一步指出,这些可用于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适用于个体的任何社会角色,只要这些特征是个体具备的且产生成功表现的,则均属于胜任力范畴。
胜任力的具体特征包罗万象,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和心理特征,也涵盖了个体的外在特质,只要这些特征能够被准确测量且可用于区分绩效优异者和普通者,那么均可以纳入胜任力特征范畴。Spencer等[5]将种类繁多的胜任特征划分为两大类型,第一是知识、技能为代表的显性胜任特征,第二则是人格特质等与心理特征相关的隐性胜任特征,并认为相比于显性胜任特征,人格特质、态度、价值观等心理特征才是决定员工工作绩效的根本性因素。这种维度划分思想能够在初步探索工作人员基本胜任能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究工作人员为实现更为优异的工作绩效时所需的深层次胜任力特征,因此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2.2 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针对农业人才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工作开展相对较晚,直至周金阳等[7]针对我国中小型国有农业企业经营者进行胜任力特征分析,农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工作才由此得以逐步展开。此后,如李君[8]等构建了由人际公关特征、农业知识技能特征等6个维度所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模型;
缪雄[9]则利用灰色多层次理论确定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模型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
冷志杰等[10]聚焦新型职业农工基层管理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构建针对农垦新型职业农工基层管理者的胜任素质模型;
李龙等[11]则致力于农业龙头企业管理者胜任力内部结构探索;
赵如[12]也曾针对农业企业家胜任力进行思辨性研究。总体上,以上研究主要聚焦于职业农民或农业企业管理者,农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工作仍较少以农业科技人才为研究主体而展开。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世界农业先进发展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力度、提升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能力,才能为科技创新有效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充裕的基层人力资源。为此,学界近年来也逐步开展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工作,以期深入挖掘农业科技人才综合胜任特征,为有效甄别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与开发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提供科学筛选工具。如,李忠云等[13]在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得出针对农业科技人员工作胜任力内部结构的PMCLB 模型,其中P代表专业知识能力,M 代表市场驾驭能力,C 代表沟通交往能力,L 代表组织管理能力,B 则代表自我平衡能力;
同样以农业科技人员工作胜任力模型构建为主体,杨月坤等[14]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人员胜任力模型应包含能力素质、个性品质、知识体系、信息素养、创新特质5 个维度;
王挺等[15]则是针对更高层次的农业骨干专家进行胜任力模型构建,通过类似方法最终确定由专业素养、科研问题发现与解决、通用能力、工作态度与执行力4 个维度构成的胜任特征模型;
尹希果等[16]基于精准扶贫视角,针对重庆市308 名参与精准扶贫活动的科技特派员的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出由思想意识、工作技能、指导帮扶能力和创业帮扶能力4 个维度构成的科技特派员胜任力模型;
喻琨等[17]则认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素质对于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因此他们着力于构建农村实用型人才胜任力模型,根据问卷调查初步构建由基本素质、能力素质、情感素质和职业素质等四大维度构成的基本模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开展实证研究检验。
系统回顾已有研究,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工作方兴未艾,为有效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农业科技工作常常面临着重重阻碍,当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产生挫败感进而导致农业现代化工作难以收到速效时,农业科技人才很可能出现热情消减且敷衍工作的现象,基层人才的萎靡更使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缺乏强有力的基层精神基础[18],因此在模型构建时加强对隐性胜任特征的探讨尤为必要。另一方面,过往研究一般以经典通用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形成初步的调查问卷,进而通过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等方式得出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的主要维度并进行验证,问卷形成之时便存在较大主观色彩,且未能深入挖掘农业科技人才内隐的、难以被察觉的胜任力倾向。因此,本研究认为在行为事件访谈的基础之上,有必要运用更为严谨的编码方法对看似杂乱无章的巨幅材料进行科学编译,以挖掘农业科技人才更为深层次的胜任力特征,探索各胜任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构,从而构建更为系统完整的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遵循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理论饱和度检验的程序化扎根理论编码步骤,进行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工作。一方面,研究主题决定了需要对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进行深入探索并构建系统框架,因此须对农业科技人才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及逐层归纳,这一过程需要借助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
另一方面,目前较少有研究从系统视角深度构建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通过借助扎根理论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有助于探索数据间的关系,形成对新理论框架的探索性构建。
3.2 样本选取
选取广东省某农牧企业的29 名农业科技人才(以下简称“样本”)作为访谈对象。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组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并搭建了多位行业专家和研发带头人领衔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其农业科技人才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样本中,从事饲料营养、育种、疾病防治技术工作的被访谈者分别为10 名、13 名和6 名。样本其他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人口特征统计结果
3.3 数据收集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获得一手访谈材料。具体开展步骤如下:事先制定访谈提纲,并搜集各样本的背景信息、工作内容和绩效标准。在访谈过程中,逐步引导被访者聚焦于在农业科技工作中所经历的关键事件,对其在职期间所经历的最成功事件和最失败事件进行详尽阐述。访谈期间,为尽可能挖掘农业科技人才的潜在胜任要素,每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控制在40 mins 左右,访谈材料以笔记形式记录,在征得对方同意下录音,并在访谈完成后及时将录音资料文本化;
同时,采用阶段性访谈方式,在访谈没有出现新概念或范畴时,访谈随之停止。最终,从29 名访谈对象处得到共18.21 万字的原始访谈材料。
与此同时,还采用以下方式确保模型构建的信效度:一方面采用三角验证方法,即笔者所在研究组成员3人分别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文本记录工作,形成彼此之间的三角验证,并在访谈前由1 人作为主评判者的农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其他两名副评判者进行关于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概念的培训;
另一方面,将24 位样本的访谈文本用于理论建模,其余5 位样本的访谈数据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以验证初构模型是否已将所有合理胜任力范畴囊括其中。
4.1 开放性编码
在这一阶段中,对原始访谈材料进行逐字逐句阅读,在对语义充分理解的情况之下,借助NVivo 12 软件对其中蕴含的信息元进行概念化。由于访谈样本数据庞大且部分初始概念存在重叠现象,3 名研究人员通过对各概念的反复分析和对比,保留重复频数大于或等于3 次的初始概念,其余将予以剔除。为充分确保三角验证最终结果效度合理,首先计算得出相互同意度K,表达形式如下:
式(1)中:M代表任意两名研究人员编码一致的概念数;
N1和N2则分别代表两人各自分析得出的概念总数。
经计算,主评判者和两名副评判者之间的相互同意度分别为0.780 和0.841,而两名副评判者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808,则三人平均相互同意度为0.810。在此基础上计算信度R,表达形式如下:
式(2)中:n为参与研究的评判员总数。
将3 人平均相互同意度代入式(2)后,计算得出信度R达到92.75%。根据Kassarjian[19]的观点,若内容分析信度超过0.85,则结果具备较高可靠性,因此计算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开放性编码信度较好,即由编码员翻译得到的概念可为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框架提供可靠基础。最终,开放性编码阶段提取得到342 个概念和78 个范畴。鉴于篇幅所限,选择部分编码作为示例进行展示(见表2)。
表2 开放性编码示例
4.2 主轴编码
该阶段的编码工作以开放性编码所提取的概念和范畴为基础。仔细梳理开放性编码提取的342 个概念和78 个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相互关系,剔除次要概念范畴并整合相似概念范畴,最终形成农业科技人才的23 个胜任特征,同时根据各胜任特征的潜在层次关系,总结得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风险管控和成就驱动8 个主范畴,如表3 所示。
表3 主轴编码结果
表3 (续)
4.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关键在于分析各大主范畴之间的关系,通过故事线整合相关范畴,从而形成新型理论框架,如表4 所示。
表4 选择性编码结果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确保初步构建的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涵盖范围饱和,运用其余5 名农业科技人才的访谈数据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中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创新能力、风险管控和成就驱动等8 个维度范畴,十分丰富,新访谈数据经编码后并未形成新的主范畴,更未形成崭新的核心因子,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构建的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4.5 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内涵阐述
结合McClelland[4]的经典冰山模型,构建如图1 所示的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正如经典冰山模型,作为显性的农业科技人才基础性胜任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处于冰山上方,而与传统冰山模型的不同之处是,传统冰山模型中描绘个人特质尤其是心理特质的隐性胜任特征均处于水平面之下,然而这缺乏对隐性胜任特征内部结构更深层次的探索。针对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而言,个体特质是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农业技术工作的重要保障,这种保障性胜任特征既包括诸如身体素质的显性特征,也包括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此类隐性因素,因此农业科技人才保障性胜任力应处于水平面位置。更进一步地,创新能力、风险管控和成就驱动作为更深一层的隐性胜任特征置于冰山下方,共同成为决定农业科技人才工作绩效和影响乡村振兴进程的关键因素。
图1 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
农业科技人才基础性胜任特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专业知识包括科学认识观与方法论和农业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则包括农业专业技能、资源整合和学习能力3 个部分。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业科技人才面临的农业技术工作日益复杂,这对其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科技人才不仅需要树立科学认识观与方法论,在智慧农业这一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更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做到与传统农业专业知识相融合;
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能是衡量其技术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农业科技人才需要根据农业发展与农业技术革新客观规律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通过有效整合工作资源以充分提升工作效率,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培养将农业科技前沿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农业生产新型技能的能力。
农业科技人才保障性胜任特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其中,身体素质包括精力充沛和身体状况,农业科技人才不仅需要确保具备良好的身体状况以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职责,由于农业科技工作往往具有较长的持续性,农业科技人才还需要具备充沛的精力以应对长期高强度的科技研发工作;
心理素质维度涵盖抗压能力、应变能力、自信专注、吃苦耐劳、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范畴,农业科技工作的高风险属性使得农业科技人员必须有效调控自身心理状态以应对时刻出现的研发失败状况,同时访谈结果表明,农业技术研发往往以团队形式进行,这意味着农业科技人才需充分掌握人际沟通技巧、不断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方能有效提升科研合作效率;
道德品质包括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2 个主范畴,即农业科技人才不仅要遵循所在企业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重视外部规则的约束作用,更要充分意识到农业之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尤其要注意树立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加强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必须避免侵犯他人农业科技研发成果。
农业科技人才时代性胜任特征则由创新能力、风险管控和成就驱动组成,这是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现代化对农业科技人才提出的更深一层的隐性胜任素质要求。其中,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探索精神、产品设计与开发3 个主范畴,农业科技人才需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公共属性,明确育种技术、农产品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创新成果面向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户,以创新思维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增强我国高科技农业国际核心竞争力;
风险管控包括风险意识和决断力2 个主范畴,农业科技人员一方面既要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充分降低科技工作中的粮食质量风险,另一方面也应明悉研发失败概率与研发成功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之间的共生关系,在关键科技研发工作中勇担风险;
成就驱动则包含意志坚毅、自我成就动机、使命感三大主范畴,农业科技人才应持续深化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动机,以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激发科研工作激情,追求更具社会价值的工作目标,并力求科研工作成果真正实现较大社会效益,唯有如此,才能正视科技工作中的一时挫败,以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胸臆在农业科技工作中披荆斩棘。
5.1 研究结论
经系统梳理人才胜任力相关文献发现,既有相关研究存在重显性胜任特征而轻隐性胜任特征,且研究方法选用存在较大主观性的缺憾。为此,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创新能力、风险管控和成就驱动8 个维度。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从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理念和动机出发,指出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其胜任所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基础;
农业科技人才的个人特质,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则是从事农业专业相关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保障;
同时,为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长远目标,农业科技人才更需具备创新能力、风险管控和成就驱动的时代性胜任素养,方可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对农业科技人才提出的更高层次时代要求。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人才的隐性胜任素质内部同样具有层级界限,农业科技人才不仅需要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系统模型的最根本基础,在隐性胜任力子结构之中,农业科技人才应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作为隐性素质保障基础之上,重点发展创新能力、风险管控和成就驱动等时代性胜任素养。
5.2 实践启示
根据以上结论,得到相关实践启示如下:一方面,从企业培训角度而言,现代农业企业力图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然而由于缺少对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结构的系统把握,常常导致企业培训体系出现“大而全”的问题,短期利益导向也使得企业缺乏对农业科技人才隐性胜任力培育的重视,这也成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效果不佳的一大成因,为此,企业应充分基于农业科技人才隐性胜任力内部结构,尤其注重农业科技人才时代性胜任特征培育,进行基于系统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计划制定、需求分析和效果评估等工作,才能为农业科技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挥奠定坚实根基;
另一方面,从农业科技人才胜任特征相对层级来看,农业科技人才不断加强专业农业知识积累、提升农业科研能力固然重要,同时也要确保农业科技人才切实扎根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的系统构建,注重其身心素养和崇高品德培育等工作,更应将创新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成就驱动能力视为工作主轴,充分赋予农业科技人才更大的自主权,避免过高科研压力对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削弱作用,注重激发农业科技人才的内在活力,才能实现农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为乡村振兴做好真正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3 研究局限
本研究采取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作为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工具,属于质性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同时,也未能对模型内部各维度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更深一步地实证探索。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有关各大主范畴之间的复杂联系,深勘影响农业科技人才胜任能力的重要因素,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开发工作提供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