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艳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新经济”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人才战略、专利战略、标准战略是新经济时代中国科技的“三大战略”,“三大战略”的核心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战略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专利大国、商标大国、版权产业大国的地位,彰显了中国作为知识产权大国的全球影响力。然而,知识产权数量全而不优、大而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处罚不严、效率较低等问题,表明我国暂时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客观上要求我们结合新经济时代特征,加快法制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法制保障;
鼓励知识创新,夯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创新实力;
调整产业结构,做强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产业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强化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国际影响。
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保障。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在理顺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助推知识产权国际战略与国际合作,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
1.1 理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管理机制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知识产权管理数据化、程序化、法治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前提。当务之急,首先要结合数字化时代重塑行政管理体制。数字化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的突破口,是实现知识产权精细化治理的必然选择,将给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深层次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当前知识产权领域大数据治理存在的职能部门思想观念落后、部门间协机制不畅、顶层制度设计不足、软硬件建设滞后等问题,健全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优化知识产权行政体制[1];
其次要统筹专利、商标、版权管理。作为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专利、商标、版权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动关系,分散管理可能导致对不同类型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差异,只有统筹专利、商标、版权等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管理,才能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增强市场主体的创新意愿,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同时,理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不同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以及知识产权治理存在的“悬浮”与“空心化”问题,推动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建设进程[2]。
1.2 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框架下,结合经济全球化、知识产权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惩治知识产权领域的违法行为[3]。当务之急,首先是做好商业标识保护,目前对商业标识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民法总则》《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中,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保护范围,特别是强化对未注册商标、新型商标的保护;
其次是强化专利确权、侵权管理,主要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审判的实际需要,做好技术创新的行政确权、技术侵权等司法审判的协调管理,通过设置技术法官等措施,优化专利司法确权制度[4];
再次是加快互联网背景下的版权立法。网络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无界的、低成本的便捷途径,同时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需要我们在实践案例审判中寻找智慧,这是打击非法侵权、保护创作者利益的需要,也是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责任担当[5]。
1.3 健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和激励机制
首先是将知识产权项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筹知识产权投资规划,并围绕国家重大产业规划、高新技术攻关等项目,建立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评议机制,以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效率、避免重大项目低水平重复研究、降低知识产权领域投资风险、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
其次是将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形成鼓励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引导转化运用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
再次是探索完善收益分配机制,特别是要从制度设计上保障技术骨干、创新精英的合法权益,为知识强国战略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知识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的智力创造和技术创新成果,是人类智力财产的权利化,即权利人对其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受的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创新即创造新产品、探索新方法、提供新服务,是新经济时代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给予创新以知识产权保护,是对创新精神最有效的激励,也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
2.1 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是形成知识产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大规模、高水平的创新,就不能形成关键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就失去了推进基础。目前,我国专利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从专利构成数据来看,一般专利、重要专利、核心专利分别占比为 93.57%、6.27%、0.16%,而美国为51.04%、42.56%、6.40%,彰显了中国专利价值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鼓励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同时,要在知识产权的要素流动、权益保护、产权转化等制度安排上,彰显效率价值导向[6]。
2.2 改进创新的结构和布局
商标、专利和版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知识产权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最具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国外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还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提前进行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布局是竞争取胜的关键。根据国际专利局提供的相关数据,中国专利的域外布局不足10%,而美国、韩国的域外布局超过了20%,日本专利的域外布局更是高达40%以上,凸显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在创新实力方面的国际差距。改进创新布局和结构,成为夯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创新实力的必然要求。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反复证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进入新经济时代,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中国制造”转型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关键时期,培育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制造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3.1 培育创新主体的产业意识
培育创新主体的产业意识,提升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关键是要健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提高其知识产权的市场意识和运用能力,推动知识产权这种“智慧资产”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才能盘活知识产权资产,体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
3.2 运用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创新
首先是推动知识产权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主要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等措施,引导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是在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和技术支撑,关键是推进知识产权在重点领域、重要产业、重要企业的运用;
再次是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要求,着力构建包括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服务、保护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切实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瓶颈约束问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根本转变。
3.3 加快培育知识产业集聚区
首先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特别是强化民生、电商、通信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为培育知识产业集聚区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其次是构建知识产业生态体系,培育以创新企业为主导,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知识产业集聚区;
再次是要通过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充分发挥知识产业集聚区对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内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在国际上是完善经贸体制的战略选择。积极推动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订,努力构建公平竞争、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
4.1 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标准的制定
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经济活动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在经济发展领域最基础的制度之一。推进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工作[8]。作为一个知识产权大国,要实现向知识产权强国的转型,必须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是开展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彰显知识产权制度软实力的重要表现。首先,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制定,推动国内有知识产权的关键创新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这是提升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影响力的基础;
其次,要支持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服务组织制定品牌评价的国际标准,构建国际品牌价值评价标准体系,鼓励企业主动并购海外知名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再次,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中华老字号,鼓励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传统餐饮、工艺美术、中医药等企业走出国门,服务世界。
4.2 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
首先,要在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发展议程基础上,加强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国际组织在我国设立知识产权分支机构,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合作;
其次,要在加强面向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和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基础上,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组织联合开展海外专利布局,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进行海外股权投资;
最后,要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等机制,广泛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学习交流、学术研讨等活动,达到凝聚创新共识、夯实创新基础、营造创新文化的目的。
4.3 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执法与合作
首先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涉外知识产权的法律援助,探索构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和纠纷处理、指导中心,切实维护国际公平竞争和国内企业正当权益;
其次是在加强海关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同时,加强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合作,形成联合打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特别要结合新经济时代特征,注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假冒产品来源地的国际追索能力;
最后是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司法衔接,强化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的国际移交与司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