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5篇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一、三点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守望相助理念的时代价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2009年8月考察内蒙古时,***就结合内蒙古实际,首次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后,他在对外关系、港澳台
问题、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强调守望相助,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内蒙古重视和关怀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考察内蒙古、三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赋予守望相助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对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爱之切、期望之重、思虑之深和筹谋之远。
其次,要深刻领会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草原文化,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
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精神品质。内蒙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第三,要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一是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守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三是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人民文化新期待。
善于登高望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关于解放思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
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引导一切发展活动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弘扬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中,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下步打算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非公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宓结合起来,在促讲民旌团结井建羊好家园,扫当名民旌“宇胡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惠企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落地。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进一步认清责任使命,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体现使命担当,聚精会神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过坎闯关。在加强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引导,使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篇二: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识(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人类历史上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教训惨痛而深刻。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互学互鉴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道。国家间出现矛盾、分歧和争端,要通过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处理,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对话解纷争、对话促安全。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同时人类越来越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安全关切。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要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增强各国发展能力,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本国自身努力,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要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要创造良好外部制度环境,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健全发展协调机制,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坚持南北合作主渠道地位,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已被多次写人联合国文件,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篇三: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Contents,methodsandimplicationsofbuildinga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formankind
作者:邢伟[1]
作者机构:[1]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页码:6-10页
年卷期:2019年第2期
主题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国际合作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丰富,国家之间彼此尊重、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竞争中保持合作都属于其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包括以非传统安全治理水平的提升为发展重点,建设全球伙伴关系,以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理念的世界贡献、促进世界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助力各国加深理解包容、推动'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有机统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篇四: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且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地球、合作、共同发展
一、基本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怀,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时代背景
1.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经过这四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从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等多方面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提出过程
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家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此后,******又在不同场合数十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赋予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7年10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201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建议在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时,增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深刻内涵
1.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共同体。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上那些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形成的民族等。
对于不同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
2.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全新的合作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述为合作共赢。而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
“一带一路”是我国作为上升大国坚持不走传统大国争霸、称霸的老路,而走开放、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新的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实现中国发展的转型与升级,通过合作共建,让其他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与合作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与合作伙伴的战略理解、战略共识,使这个战略成为大家的战略,成为共同推动新时期开放发展与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3.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发展方案。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局势,针对未来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我国和平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国传统“大同”与“和合”思想的延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
五、意义作用
1.是中国大国责任的彰显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
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引领价值,有利于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2013年*****分别倡导建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并为此投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出资近300亿美元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支持沿线国家互利合作。这些举措印证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发展的大国责任。
2.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发展角度出发,将国家之间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使之提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共同体的异化,为人类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铺垫了道路。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服务于世界各国走出现代性困境、化解全球共同危机的需要。全球性危机的解决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未来地球计划委员会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危机的恶化趋势,指出应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将区域经济发展带打造为“低碳排放发展带”,加强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科学方法。
3.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倡导的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理念是中国和世界互相依靠、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着眼于当前局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大国责任提供了契机,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共鸣,这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营造了极其有利的国际环境。这种利用共同体理念妥善处理国际社会复杂事务的方式,打开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新思路,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覆盖面、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篇五: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作者:赵可金
作者机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前线
页码:28-31页
年卷期:2017年第5期
主题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作出的思考和解答,是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制度,站在全人类命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一种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创造性发展。“一带一路”就是一条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的伟大实践。
推荐访问: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 中华民族 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