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广播电视台:聂宗权
纪录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艺术类型,其记录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更具艺术化的形式呈现事实真相。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纪录片创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影响力的增加,如果始终延续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模式,自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观赏要求和审美要求。纪录片的创作人员需要不断加深认识,及时引入新媒体思维,不断进行内容优化,以便赢得受众更高的评价,扩大纪录片的影响力。本文着重分析了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后续纪录片的创作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2.1 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发生变化
身处于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短视频的兴起,一方面充分满足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放松心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受众的审美观念。纪录片的创作仍然延续着传统的规划模式,内容结构相对固化,尽管每年有大量的纪录片推出,但能够获得受众良好评价的纪录片却寥寥无几。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借助适宜的影像,融入丰富的情感,加深受众的思考,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影片,纪录片的画面通常较为朴实,不会过多地加以点缀,而是力求还原场景本貌,想要给予观众震撼感是颇有难度的。部分受众在网络平台上时常看到优美的景观、宏大的场面,部分纪录片单一的画面无法激发其观看的兴趣。
2.2 信息传播模式与以往大不相同
融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纪录片的创作者仍然延续着以往的创作观念,基于传统媒体平台的需求呈现信息,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程度不足,某些纪录片创作者甚至不知道如何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纪录片之中,这直接导致了纪录片的创作无法与时俱进。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沿用传统的创作模式,刻意融入新媒体技术,反而会降低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且某些纪录片创作者秉持着过于理想化的观念,在呈现内容时未能提前进行市场环境调查,导致纪录片作品呈现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甚至是无人问津。
2.3 文化取向和创作效果有所转变
对于某些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拍摄一部纪录片并非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完成艺术追求。因为纪录片的真实性特征,使其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记录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的珍贵影像资料,既具备社会意义,又具备历史意义。但在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的文化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味地追求个性化路线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给予受众耳目一新之感或者遭到受众的排斥,而过于迎合受众,强制性地走大众化路线,使得纪录片模式千篇一律,无法取得突破。
3.1 改变创作思路,提高纪录片品质
从广大纪录片创作者的角度上来看,由于对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相对匮乏,且在拍摄的过程中过多地融入了主观想法,导致某些纪录片虽具备故事性、艺术性,却不具备纪实性、人文性。在融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纪录片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类型的影片相比,纪录片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并不突出,但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拥有较为稳定的受众,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纪录片不仅具备突出的现实意义,能够予以广大受众启迪,更是因为纪录片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成为特定时代的记录者。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观创作者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调整创作思路,学会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与影片相关的内容、视频、音频等资料,在确定初步的纪录片拍摄框架的基础之上,融入新媒体创作思维,做到既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又使纪录片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为后续纪录片的传与推广创造有利的条件。纪录片《浮生一日》在豆瓣网上的评分高达8.9分,这部拍摄于几年前的纪录片,创新性地采取将网民们拍摄的视频通过剪辑形成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下了万千普通人平凡又不凡的一天。有生命诞生,有生命陨落;
有人驾驶着昂贵的跑车,也有人赤脚行走在街道上;
有人到晚年仍能与爱人相守,有人并未衰老却不得不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
有些人已经走过了匆匆一生,有些人才刚刚开启人生的旅程……平凡的一天总充满人们不凡的期待,这是一部再简单不过的纪录片,导演甚至并未亲自拍摄素材,而是将全世界网民参与该活动拍摄的长达4500个小时的录像进行筛选、整合,却产生了极为震撼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纪录片的画面未必要精致,但必须要巧妙。借助网络平台,纪录片创作者能够搜集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也能更加轻松的创作出户和广大受众兴趣要求的纪录片。
3.2 做好前期策划,丰富纪录片形态
身处于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应当适当的调整创作视角,学会从受众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找准适宜的切入点,做到以小见大,重视情节的刻画。纪录片《人间世》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拍摄、周全执导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以医院为主要拍摄场景,关注医生与患者在面对生死和病痛时的抉择和苦痛,观众能够在纪录片中看到以往在医院中无法看到的一面,生与死、矛盾与合作、苦痛与温馨紧紧纠缠,一经播出并广受好评。这部纪录片致力于还原真实情况,将摄像机架设于上海的大小医院中,并未全然迎合受众取向,过多地营造温馨场景,而是把握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敢于将医生的无能为力、生命的残缺与陨落录入其中,便于受众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了解医生和患者内心。这类纪录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于特定行业的好奇心,对于中国人而言既有所顾忌、充满敬畏,面对生与死以场景化的镜头展现在受众面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让受众们能够看到同一事件、同一场景中,身处于不同角色的人们的心路变化。第一集《救命》中,医生面对已经抢救无效的年轻生命,仍然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他们抱有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希冀,期待着奇迹的出现。而病人的家属面对亲人的离世,撕心裂肺的哭喊,甚至会对医生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这样的纪录片有助于观众将自己带入到不同的角色中,从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3.3 加强受众互动,引导纪录片转型
站在受众的角度上来看,受众通常希望能够通过观看纪录片有所收获。单向的信息传播无法满足受众进行信息交互的需求,而融媒体环境下的媒体空间不再存在过多的隔阂,纪录片的创作者可以灵活运用新的宣传渠道,加强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获取更加丰富的纪录片素材。举例来说,可以将纪录片的预告片、宣传片通过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推广,设立粉丝群,了解受众在观看纪录片后的所思所感,收集广大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偏好情况,为后续的纪录片创作提供合理的参考。同时,这里有打造精品纪录片,既要做到画面具有艺术感,又要使思想具有精深性。以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为例,该片讲述了一位成为有名诗人的农村女性余秀华的故事,纪录片拍摄之时,余秀华已经走红,成为了受众们普遍关注的“公众人物”,导演并未过多地强调她身体上的残缺和精神上的饱满,而是用镜头记录了她离婚的过程。该片在播出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网友们在余秀华的身上看到了自由、挣扎、浪漫、反抗等不同特质,给人以诸多思考和启迪。
3.4 开拓院线阵地,加强纪录片宣传
并非每一部纪录片都能够作为院线影片上映,也并非每一部纪录片都适合在电视媒体上播出,但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创作者应当秉持院线观念,提高音视频资源的品质,在必要时补拍重要镜头,以院线影片的标准进行自我要求。以高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设置小组中的二十多位工作人员,花费了整整13个月的时间,去到我国的六十多个地方收集纪录片素材,既拍摄了珍馐美味的制作过程,也拍摄了食材的种植、采摘等过程,诠释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生活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在最初进行立项时,就确定了要面向国外市场推广的创作目标,以中国美食彰显中国形象,整体画面呈现兼顾了美感与质感,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将美食拍摄得无比诱人,同时也搭配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记录美食的制作过程、美食制作者烹制食物时的状态以及食客们品味食物的表情,细节的捕捉和微妙的场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浓厚的情感。另外,融媒体环境下可供受众选择的影片类型多种多样,做好纪录片的宣传同样至关重要。新媒体渠道的信息传播效率高、传播范围广,有助于扩大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同样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该片的首映并未受到过多关注,仅有少量媒体在旁辅助宣传。很大一部分手中都是因为关注到了导演陈晓卿发布的微博,才关注到该片。《舌尖上的中国》本身就是一部高品质记录,加之在微博平台上产生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才使得该片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如今在进行纪录片宣传时,除了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之外,还可以以短视频平台为着手点,开通官方账号,满足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纪录片内容的需求。
融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面临着新的创新问题,纪录片的创作者应当改变创作思路,提高纪录片品质,做好前期策划,丰富纪录片形态,加强受众互动,引导纪录片转型,开拓院线阵地,加强纪录片宣传,融入新媒体创作思路,顺应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打造与时俱进、具备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优质纪录片,以便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扩大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为后续纪录片的拍摄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猜你喜欢纪录片受众创作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一墙之隔》创作谈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3期)2018-09-10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用心感动受众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创作随笔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创作心得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