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葛文娴 陆艳芳
(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嘉兴 314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与工作日益数字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疫情防控而推行的“一码通行”“行程卡”等,彰显了科技创新带来的智慧生活便利。但与此同时,老年人掌握数字化技能的速度与数字科技飞速发展之间逐渐拉开距离,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为“码”所困,不会甚至不敢“触网”[1],一道“数字鸿沟”让老年人生活及出行力不从心。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统计,世界人口的年龄正在增长,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增长最快[2],全球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人口老龄化加剧[3],老年群体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会“数字鸿沟”问题将日益凸显。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社会教育职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的理想场所[4]。早在2017年8月,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就发表了《关于数字素养的声明》,倡导图书馆为公民数字技能培训和学习提供机会,呼吁利益相关者——政府、教育机构、经济部门支持图书馆并帮助其开展数字素养行动[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将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社会与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等作为重要内容[6]。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如何加快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提升,应对数字化的社会生活,实现数字融入,是促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性课题。
2.1 活动理论及其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活动理论蕴含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最早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理论基础模型,将“活动”作为基础单元进行研究分析[7]。20世纪70年代后期,恩格斯托姆提出了第三代活动理论,包含了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三个核心要素,以及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三个次要要素。其中共同体指作用于主体和客体的活动参与者;
规则主要指活动运行过程中的规范约束,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主要作用于主体和共同体;
劳动分工用于协调主体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总之,活动理论是通过活动系统框架构建深刻理解人类活动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及相互关系。恩格斯托姆活动理论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恩格斯托姆活动理论框架模型
目前活动理论在图书情报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图书情报学科研究提供概念指导和分析框架。如马祥涛等人基于活动理论框架模型及其内涵探究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框架[8];
潘琳等人基于活动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探析儿童早期阅读服务的模式及其掣肘因素[9];
王贺等人借助类型理论与活动理论探究嵌入用户信息素养的信息服务实践[10];
江秋菊借鉴活动理论的相关框架与内涵,明晰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系统要素并构建活动框架[11];
孙晓宁等人借助活动理论解析社会化搜索行为的要素、系统与层级结构,以及认知和任务执行过程[12]。综上,活动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为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在信息行为、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研究中,将理论模型与活动实践相结合,实现问题情境下的定性研究。但活动理论支撑下的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接近空白。
2.2 图书馆老年人数字素养研究与实践现状
数字素养又称数字能力。欧盟是数字素养的主要推动者,早期研究者认为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的读写能力,不仅包含数字工具使用技能,更包含思维方式[13]。2018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发布了《数字素养全球框架》,构建了硬件和软件操作、信息与数据、交流与协作、数字内容创造、安全伦理、问题解决、职业相关的能力七个方面数字素养能力[14]。欧洲国家使用数字素养概念更多,中美使用信息素养概念较多,伴随着中国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政府出台的相关“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文件都使用了“数字素养”表述[15]。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相比,数字素养更注重对数字工具的利用和应对数字环境的应变能力。在后疫情时代,老年人接触智能手机的程度加深,不再满足于单纯信息的获取,而转为利用数字化的方式与角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16],这对老年人提升数字素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目前在学界研究方面,关于“老年人数字素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外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模式对比[17]、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体系构建[18]、国外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举措[19-20]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后疫情+数字化”的新生态下,也催生出了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的更多方向与内容。
在业界实践方面,国外在数字素养提升方面较为领先,如美国通过资助机构开设数字扫盲课程[19];
新加坡推出帮助老年人了解数字化的网站——IM银网站,并提供视频指南,教授老年人使用移动设备和数字技术[20]等。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也在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譬如开设学习空间,提供智能手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如昆山市图书馆开设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
重庆市北碚图书馆开设“常青e路幸福夕阳”短视频知识讲座等。一方面,培训内容和分类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课程和教材;
另一方面,只提供短期培训,没有形成常态化服务。总之,在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服务方面还没有形成阅读推广服务那样“如火如荼”的积极场面,更没有形成业界联盟,还处在“蜻蜓点水”阶段。
在活动理论视角下,后疫情时期的图书馆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不再是传统馆员和老年人的单纯互动,而是以图书馆和老年群体作为活动系统中的主客体与系统内其他多个要素相互影响和互动的总和。本研究将活动理论与嘉兴市图书馆(以下简称“嘉图”)“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的活动实践相结合,构建公共图书馆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的服务框架(见图2)。
图2 公共图书馆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的服务框架
“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自2008年开始探索,近年来不断优化升级,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利用图书馆资源和专业优势,组建以馆员为核心并纳入志愿者服务的团队,开发体系化课程,建立常态化培训和辅导机制,实现嘉兴市全域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提升。此项目于2021年8月被评为“2020年度浙江省社科普及创新项目”,在全省发挥示范普及作用,助推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弥合社会数字鸿沟。
3.1 主体要素: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在整个活动运行系统中置于主体地位,活动执行中又细分到具体职能部门和专职馆员。嘉图“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是由总馆打造服务样本,再依托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广到嘉兴全域。目前该项目由总馆信息技术与服务部主导,部门1名主管和5名馆员协同负责。主管负责宣传、招募、课程主题及日期安排和培训志愿者,同时协调、指导分馆开展该项目。各分馆馆长根据总馆提供的培训活动方案,自行安排培训场次和主题。以总馆为例,目前电子阅览室有电脑60台,投影仪2个,教师机1台。现因疫情防控需要,每场活动可容纳30人。“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每年开班分春(3—6月)、秋(9—12月)两期,每期分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结束自动进入提高班,每一期学员人数大约在120—150人。每天上午开展培训2个小时,由馆员讲授40—60分钟,再一对一辅导。如因疫情无法开展线下培训时,转为线上直播。截至2021年底,总分馆共举办线下线上培训4 000余场。
3.2 客体要素:老年人
结合客体要素的概念界定,本文将服务对象划分为三类:城区老年人、乡镇农村老年人、特殊老年人。“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服务的老年群体也大致涵盖上述三类。以2021年春季122名学员为研究样本,男性占比35%,女性占比65%。城区老年人占比63.93%;
乡镇农村老年人占比36.07%。特殊老年人(残疾)2名,占比1.6%。60岁及以下占比7.69%;
61—70岁占比37.18%;
71—79岁占比42.31%;
80岁及以上占比12.82%。综上,老年学员中,女性占比高,且大多结伴学习;
城区老年人总体文化程度高于乡镇农村老年人,对数字素养的需求较高;
特殊老年人虽零星几个,但其数字素养需求仍需给予关注;
61—7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占比最高,是图书馆数字素养培训的重点关注群体。除此之外,老年人渴望接受数字素养培训,数字信息处理能力薄弱,会搜索信息和识别虚假信息的分别占11.11%和10.58%,对待虚假信息和不良言论仅有极少数人会举报[21]。嘉图馆员在培训中观察发现,老年人学习效果与其需求、学习意愿和学习频次成正比。大部分老年人坚持一周2次,为期4个月的学习,基本能独自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字技能使用问题。同时通过学习交流,减少了老年人因退休或生理等各种原因带来的空虚感和失落感,情感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3.3 共同体要素:政府机关、社区组织、社会机构、社会成员及老人子女
共同体要素指的是公共图书馆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服务过程中各参与者的集合体,包括政府机关、社区组织、社会机构、社会成员及老人子女等。疫情期间,嘉图主动与社会机构跨界合作,联合支付宝老年大学共同制作并发布9期线上教学视频,半年内教学视频观看量达500余万人次;
同时联合社区、乡镇分馆打造总分馆“同步课堂”,由总馆确定课程直播时间,各分馆按时组织老年学员同步学习,并在直播结束后安排馆员进行实时辅导。2021年期间,总分馆“同步课堂”开展10次,每次有近8家分馆参与(有些分馆因电子设备不足,无法开展),累计辅导老年学员达500余人次。嘉图还采取“馆校合作+社会招募”的模式组织志愿者参与老年人培训辅助工作。如与嘉兴学院数信学院共同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学院学生定期来馆一对一辅导老年人;
通过志愿汇组织版APP招募社会志愿者,将馆外多元人才引入馆内,担任老年人的培训讲师,教授老年人抖音APP使用、PS图片处理等专业课程。自2014年开展志愿服务以来,吸引了1 828名青年学生和社会成员的加入,至今服务了“夕阳红e族”老年人超过2 112人次。仅2021年,志愿汇组织版APP里社会成员志愿服务时长就达1 032.9小时。目前,志愿者讲师队伍稳定成员有26人,讲课完成率96.4%。
3.4 工具要素:课程资源、培训体系、学**台等
工具要素在活动系统运行中为活动核心要素提供辅助,在培训中主要包括针对老年人设计的课程资源、培训体系、学**台、特色资源库以及精神层面的疏导等。针对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提升要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22]。目前“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包括电脑基础操作、智能手机应用等内容,并在疫情期间增设关于突发疫情应急相关的内容(见表1);
嘉图还为老年人编写简易版教材,目前已印发的教材有《电脑基础知识系列》《电脑操作提高班系列》《电脑打字系列》《手机应用系列》等;
同时开通微信直播平台,每周进行1—2次直播,与各分馆联动构建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方便老年人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复习课程。截至2021年底,线上直播平台共录制400多节课程,访问量近25万人次。
表1 嘉图“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部分培训内容
3.5 规则要素:顶层制度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外部合作机制
在活动理论中,规则要素的加持可以有效规避各要素之间的无序状态。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应该是由上自下、由内之外地进行全方位设计,能够为图书馆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服务提供法律支持、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甚至人力支持。嘉图在开展“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过程中,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为指引方针,由馆领导把控项目方向,专职部门和人员落实活动进度;
在活动内部,针对老年人制定了学习规范、学习打卡制度,开通了学习反馈渠道;
针对志愿者,制定了《“夕阳红e族”志愿者服务须知》《“夕阳红e族”志愿者申请表》《“夕阳红e族”志愿者报名与服务情况表》等;
与外部合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主要涉及活动前内容的审核、活动中的把控及活动后的反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规则体系,实现数字素养提升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3.6 劳动分工要素:协调各参与群体的关系
劳动分工要素主要针对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公共图书馆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离不开政府、社区组织、社会机构、社会成员以及老人子女等多个共同体的共同参与、协作服务。因此,“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嘉图一直与各参与群体保持沟通。以邀请中国建设银行(嘉兴分行)为老年人宣传防诈骗为例,活动开展前,嘉图首先针对老年人做好内容宣传,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其次,事先审核中国建设银行防诈骗活动的内容,严禁商业诱导行为的存在;
活动过程中,馆员辅助中国建设银行宣讲员帮助老年人了解诈骗知识,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
活动结束后,馆员收集各方反馈,与老年人及银行方交流,为后续活动的完善总结经验。通过这样的活动流程,久而久之明确各自的使命要求、业务分工、角色功能、权力行使、义务履行、程序方法等协作内容,以便更好地在服务中形成合力。
公共图书馆以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能力为导向,基于活动理论的提升策略关键在于解决好主体(公共图书馆)、客体(老年人)和共同体(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协作问题,同时构建基于工具(资源平台)、规则(机制体制)和分工(协作方式)的辅助支撑系统。
4.1 落实公共图书馆主体责任,提升馆员数字素养培训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23]为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政府行为,落实公共图书馆服务主体责任,给予公共图书馆财政支持与经费保障,建立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考核机制,将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训的开展情况等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公共图书馆应建立数字素养服务模式,从自身做好数字素养内容和资源的筹划准备,紧跟数字化发展形势,学习常态化数字素养应急教育模式,提前准备好数字素养服务应急预案。同时,因馆员的职业情感和用户情感投入直接影响数字素养培训服务的质量,应加强馆员对老年群体的情感投入。老年人因退休或生理等各种原因脱离社会群体,易出现寂寞、怀旧情绪,空巢现象也加剧了老年人的空虚感和失落感,这些都要求馆员在培训老年人时富有爱心和耐心。
4.2 明晰老年人数字化需求,全方位推动老年人数字融入
针对老年群体网络技术的普及率不高,数字素养缺失现状,公共图书馆应该紧跟后疫情时期的数字发展动向,建立系统培训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老年人遇到的数字困境,明晰城市、农村、特殊老年人的数字化需求,重视老年人数字设备使用能力、数字内容产出能力以及数字安全辨别能力的培育,形成系统的课程资源和成熟的培训体制,使老年人的数字能力能够与其需求相匹配。同时,公共图书馆也应增加老年人应对疫情的心理疏导培训,强化老年人面临突发应急情况的安全意识,提高老年人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心理认知。进而在后疫情时代常态化的社会生活中,满足老年人的数字化需求,全方位推动老年人数字融入。
4.3 加强共同体多元参与,构建开放联动的协作组织体系
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是一个综合、动态、开放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社会内外环境的交互。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主体全面投入时,要积极引入共同体的多元参与,共同构建成一个开放联动的协作组织体系。通过外部合作规则的政策导向,引导和推动地方公共图书馆与社区组织、社会机构形成联动,在公平、均等、普及的服务架构下,帮助社区、乡镇农村等获得图书馆资源和平台的使用权。同时,优化志愿者服务规则,通过组织专业化服务引导志愿者参与。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各组织协作开展数字素养的技能培训、案例分享、知识竞赛等活动,借助外部主体影响力与号召力提升实践效果
4.4 多措并举强化工具效能,促进资源互融共通和传播共享
后疫情时代,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训应适应线上学习模式。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整合数字资源,建立老年人特色资源数据库,以老年人搜索信息行为和习惯为主题来设置类目,便于其查找所需信息,提高老年人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兴趣。另一方面,重视构建数字素养学**台。公共图书馆可以联合高校、政府部门、数据库商家与互联网企业共同构建数字素养学**台,促进各种资源的互融共通,借助线上平台实现广泛传播共享。其三,构建在线交流平台。在图书馆网站开辟有关健康、金融、社交和教育课程的老年人专属栏目,为他们提供便于线上沟通交流的平台,并提供信息、社交与情感等支持。
4.5 完善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规则,全面促进老年人数字包容
规则的完善是指导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的前提与标准。通过规则牵引始终保障老年人享受数字素养服务的权利,充分释放资源优势和政策导向服务。一是通过放权赋能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激发公共图书馆、社区组织、社会机构和社会成员等多方参与活动,为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普及化奠定基础。二是优先形成具有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训环境适应性的规则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的发展政策,为老年人培训环境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及外部合作机制的构建,以方便协同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
4.6 科学分工合作,构建老年人数字化共享生态体系
为更好地形成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的氛围,必须打通并构筑分工明确和有效协同的工作体系[24]。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既有协作关系,整合馆内外资源,构筑线上线下数字素养资源培训体系,融合其他来自政府机构、社会各行业的专家资源库,协同多重社会力量,由政府层面引导形成合力,通过共同目标、共建模式、协同机制的确立,构建起一个多方参与、科学布局、协同作战、分工明确的数字化共享生态体系,催生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的外生动力。
老年人的数字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应齐头并进,嘉图“夕阳红e族”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项目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结合活动理论阐述了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六大要素,针对性地提出化解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困境的路径策略,有效解决了公共图书馆设备、场地、人员不足的困难,形成了从总馆到分馆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而在后疫情时代,我国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服务方面的研究仍稍显不足,后续笔者及研究团队还会结合老年人的普遍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坚持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培训,持续跟踪研究,并不断研究完善老年人数字素养能力测评机制,以期为业界推动积极老龄化、弥合社会数字鸿沟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老年人数字图书馆认识老年人跌倒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图书馆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去图书馆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8期)2014-06-26成双成对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3期)2014-03-15数字变变变数学大王·低年级(2009年10期)2009-12-21